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创新研究丨创面愈合后色素沉着的原因与防治

时间:2023年01月28日 访问次数:

  浅表创面愈合后往往会产生黑色素沉着,其创面愈合部位与正常部位之间形成明显的色差,造成患者严重的心理和情绪困扰。黑色素沉着的主要原因是皮肤的黑色素细胞受刺激所导致,多见于暴露部位。这种黑色素的沉积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机体的自我防护机制,因为新生的皮肤比较娇嫩,而大量的黑色素有助于对抗紫外线的损伤。如果皮肤损伤严重,黑色素细胞缺失,则不仅不会有黑色素沉着,反而可能因为色素脱失形成白斑。

一、色素沉着的原因

  在正常状态下,人类皮肤的颜色主要取决于黑素的含量和分布,而黑素细胞的结构功能和数量直接影响皮肤中黑素的含量,是产生黑素的决定因素。黑色素的重要作用是保护皮肤免受各种环境污染物的伤害。

1、 人类皮肤暴露在紫外线A辐射下会引发活性氧的产生,并在皮肤细胞中过度产生黑色素;ROS的不受控制的产生也可能导致黑色素瘤。

2、 某些食物也是皮肤变黑的祸根,如富含铜、铁、锌等金属的食物易使人的皮肤变黑,这是因为这些金属可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与黑色素生成有关的酪氨酸酶及多巴醌等物质的数量与活性。

3、药物导致色素沉着。如氯喹对黑色素的亲和力特别强,会加重肤色变黑。

4、 疾病导致色素沉着,皮肤变黑。如营养不良性疾病,体内氧化与抗氧化平衡失调;内分泌失调;微生态失衡;代谢紊乱;机体微量元素含量异常等。

二、参与色素沉着的调控因子

  肤色素沉着性疾病是一个总称,常见的使皮肤变黑的疾病包括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雀斑,眶周黑变病等等。皮肤细胞之间存在几种重要的促黑素旁分泌细胞因子网络。主要包括:内皮素(EDN)-1、膜结合干细胞因子(mSCF)、阿片类胡萝卜素原(POMC)、前列腺素E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长相关癌基因α和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KGF)参与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相互作用,可溶性SC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KGF参与成纤维细胞/黑素细胞相互作用。

    近日,Pharmaceutics期刊发表题为“Advances in Biomedical Functions of Natural Whitening Subst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Pigmentation Diseases ”的综述文章(Pharmaceutics 2022, 14(11), 2308),针对色素沉着的原因及其防治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三、创面伤口愈合后易产生色素沉着

    创面伤口愈合要经过炎症期,炎症期后会产生色素沉着,又称为痤疮色素高斑点,是由于皮肤炎症或损伤后导致的色素增加性疾病,在任何年龄和任何类型都可以发生,是困扰许多皮肤病患者的一种皮肤疾病的后遗症,在皮肤较深的个体中更为常见。

雀斑和黄褐斑主要存在于白种人和亚洲人中肤色较白的人群中的一种良性色素斑点。黄褐斑与年龄的相关性呈强正相关,而雀斑与年龄呈负相关。眼眶周黑变病通常称为“黑眼圈”,是一种日益增长的美容问题,这种疾病使患者的外部看起来过早的衰老,可能会使患者感到痛苦。

四、改善色素沉着的途径和方法

   色素沉着性疾病的改善过程可涉及黑素生成途径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例如黑素小体转移或转移后色素处理和降解。因此,可以通过抑制酪氨酸酶、黑色素细胞增殖等来防止黑色素生物合成等途径来达到皮肤美白的效果。主要途径包括:(1)影响黑色素生成过程中所需的酶;(2)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3)通过抑制cAMP/PKA信号通路抑制黑色素生成;(4)MAPK途径抑制剂;(5)EDN-1介导的信号级联反应抑制剂;(6)Wnt途径抑制剂;(7)抑制黑色素的转运过程;(8)还原已合成的黑素;(9)加快皮肤代谢及角质层脱落等。

五、天然美白物质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案

    1、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在化妆品或药物中添加天然美白物质后,必须有成分提醒标签,以便患者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2、天然物质还可能存在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可以通过结合载体和表面活性剂进行结构修饰来改善。

    3、在使用美白产品时,也要注意预防色素沉着;在日常生活中,将天然美白物质与物理防晒霜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总之,从天然来源开发有效和预防性的皮肤美白剂相较于人工合成物质,相对无毒和副作用较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有望成为新的美白活性物质。随着人们对更安全有效的美白成分的追求,天然美白物质的供需正在显著增加。因此,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设计和开发基于天然美白物质的新产品。



参考文献:Advances in Biomedical Functions of Natural Whitening Subst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Pigmentation Diseases. (Pharmaceutics 2022, 14(11), 2308)

第一作者:刘蕃、屈琳凯、李华

通讯作者:孙达、金立波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温州市科协(温州市鲲泷公司博士创新站),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国科温研院。


研究院地图